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战国青铜冰鉴和战国青铜冰鉴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战国青铜冰鉴以及战国青铜冰鉴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青铜冰鉴讲解
1977年,湖北省随州市的曾侯乙大墓出土了一件珍贵的文物——青铜冰鉴。曾侯乙作为战国早期曾国的君主,虽然曾国是小诸侯国,但其墓葬中却出土了超过15000件的随葬品,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曾侯乙编钟,堪称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除了编钟之外,大墓中还出土了众多珍贵文物,青铜冰鉴便是其中之一。
青铜冰鉴不仅制作技艺高超,还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它由一个方形鉴和一个方尊缶组成。方尊缶置于方鉴内部,鉴与缶之间留有空隙,用于放置冰块。再将酒壶置入方尊缶中,以此达到冰镇的效果。这项2400年前的制冰技术令人惊叹不已。据《诗经》记载,古人冬天凿冰储藏,夏天用于冰镇美酒,供君主及贵族享用。
青铜冰鉴的内部结构设计巧妙,为了防止酒壶在内部晃动,方尊缶底部装有三个榫眼,与方鉴底部的三个弯钩相互扣合,确保酒壶稳固不动。这种设计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青铜冰鉴的铸造工艺同样令人称道。器物本身采用浑铸法一次性整体铸造而成,装饰部分则使用分铸法分别铸造,镂空部分则通过失蜡法熔模铸造。这种多种铸造工艺的结合,展现了青铜冰鉴高超而先进的铸造技术。
青铜冰鉴除了实用性外,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方鉴的鉴盖几乎全部镂空,四角装饰着方形或曲尺形纹饰,整面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个龙形耳钮,每条龙都雕刻得栩栩如生。鉴体上雕刻着大量的蟠螭纹,这种纹饰在战国青铜器中经常出现。鉴体底部还刻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表明这个冰鉴由曾侯乙君主终生享用。
青铜冰鉴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高超而精湛的铸造工艺和技法。2400年前的古人就发明了如此高级的冰鉴,不禁令人折服于古人的智慧与文明。
青铜冰鉴文化背景
1977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青铜艺术品——青铜冰鉴。它由铜鉴和铜缶两部分构成,缶被巧妙地嵌入鉴内。鉴的高度达到了63.2厘米,口部长63.4厘米,宽62.8厘米,而缶的高度则为51.8厘米。鉴身为方形,形似一个深腹平底的大盆,底部有四只兽足支撑。鉴口的四角和四边中部装饰有方形或曲尺形附饰,通过凸榫与口沿的榫眼紧密相连。鉴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个拱曲的龙形耳钮,钮尾处缠绕着小龙,而顶部还立着两朵五瓣小花。鉴内中心设有方孔,缶口颈从中露出,盖子的四面装饰着兽面衔环,方便启闭。盖子上浮雕着变形蟠纹,鉴体则多有蟠螭纹,下腹则饰有蕉叶纹。鉴体上的铭文刻着“曾侯乙作持用终”。
铜缶同样为方形,口小肩斜,腹部瘦深,底部平且带有圈足。缶盖为平顶,上面有四个圆环钮。盖沿内折,通过子母榫与缶口紧密连接,肩部也有四个圆环钮。缶身装饰有T形勾连纹、菱形带纹、斜三角纹、勾连云雷纹、蕉叶纹、涡纹以及浮雕变形螭纹。有趣的是,缶盖内刻的铭文与鉴铭完全相同。
这套青铜酒器的巧妙之处在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用时,只需将缶口和底与鉴口和底套合并固定,无需打开鉴盖即可进行酒的盛取。其精美的铸造工艺,壮观的形体,使得它在已知的商周青铜酒器中独树一帜。如今,这件瑰宝被湖北省博物馆珍藏,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匠人的智慧和艺术造诣。
扩展资料
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战国时的冰酒器。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鉴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个拱曲的龙形耳钮,钮尾均有小龙缠绕,又有两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外观新颖别致,奇特精美,冷热藏酒,功能兼备!双层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壶,上有镂孔盖,鉴、壶之间可置冰,是我国最早的冰箱。四足兽、八龙耳,八接檐,蟠螭纹、勾连云纹,异常精美!上置长柄铜勺。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极具艺术珍藏价值!
关于战国青铜冰鉴就分享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